醫學界很早就知道可以用幹細胞來治療疾病,然而礙於幹細胞大多儲存於骨髓中,周邊血液中的含量極少,若要取得大量幹細胞只能以侵入性的方式從胯骨中抽取骨髓液,相對也需承擔一定的醫療風險;除了患者的自體移植,要找到骨髓捐贈者並不容易,直接影響到幹細胞醫療的發展。基於安全考量,近年來醫學界以白血球生長激素(G-CSF)作為幹細胞驅動劑,注入體內後,便可使骨髓中的幹細胞大量驅動至周邊血液中再加以收集,然而注入白血球生長激素的副作用極大,再加上捐贈者必須花4日躺在醫院,每日長達5至8小時用血球分離機來收集幹細胞,著實造成捐贈者身體相當大的負擔。因此,除了患者及直系血親,要找到幹細胞捐贈者仍然是不容易之事。事實上,幹細胞強大的療效,時有所聞,兩年前英國帝國大學的研究團隊即以造血幹細胞來治療4名重度腦中風患者,療效相當顯著,但目前也沒有進一步的臨床報導。
在此深刻體認到,要發展幹細胞療法的契機,首先必須研發出更有效率的幹細胞驅動劑,讓獲得幹細胞的流程更快速和舒適。有別於白血球生長激素的藥理機制,是破壞SDF-1來增生幹細胞數量,以利於過多的幹細胞移動至周邊血液;若以小分子CXCR4拮抗劑當幹細胞驅動劑的藥理機制,則是與SDF-1競爭,促使幹細胞可擺脫SDF-1的限制,移動至周邊血液。因此,將二種藥理機制不同的驅動劑合併使用便可產生加乘效果,不但可縮短取得幹細胞的時程,而且還可以減少G-CSF的用量來降低藥物副作用。本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簡稱生技藥研所)致力於發展CXCR4拮抗劑成為幹細胞驅動劑,力求突破當前幹細胞療法發展的困境,提升其在醫療上的貢獻。目前生藥所候選藥物DBPR215是一個非常強效的幹細胞驅動劑,正準備進行下一個階段─臨床前毒理試驗,未來將使用在周邊血液幹細胞移植(PBSCT)的醫療。
《文:生技與藥物研究所吳建煌協同研究員、夏克山研究員;圖:TIME雜誌、NIH網站》
為使新增計畫主持人瞭解本院相關規定及辦法,以利未來計畫執行,於2016年12月22日上午假本院竹南院區第3會議室舉辦「新增整合性醫藥衛生科技研究計畫主持人座談會」,邀請106年度33位新增計畫主持人與會。會中除介紹整合性計畫管理作業外,並由王陸海院士主持面對面座談,進行問題溝通討論並分享寶貴經驗。
另為表揚多次榮獲本院整合性計畫經費補助之計畫主持人,並藉此帶動其餘新增計畫主持人繼續申請本院整合性計畫,會中頒發獎座給榮獲整合性計畫經費補助達3次之計畫主持人,以資鼓勵,並期許厚植學術根基,匡助國內研究風氣。獲頒獎座者有李建國教授、卓夙航教授、林慶波教授、徐立中副教授、楊慕華教授及鄭菡若副教授;另有吳菁宜教授、李百祺特聘教授、陳仲瑄特聘研究員及鄭守夏教授共獲補助4次;李芳仁特聘教授與許桂森特聘教授獲補助5次,皆已於往年致贈獎座,故僅於會議中給予祝賀,望能持續精進不懈,促進全民健康福祉。
《文/圖:學術發展處》
自2016年起,此計畫依循肝癌網相同之模式,自北、中、南五家合作醫院(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高雄長庚紀念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收集肺臟腫瘤檢體及患者的臨床、病理及流行病學資料,並承接先前國家型生技醫藥計畫肺癌資源中心轉移至本院之肺癌檢體,已成功建立一個肺癌檢體資料庫來提供全國的研究學者申請使用,目前也已成功收集一千多位患者之檢體。本院人體生物資料庫已獲得衛生福利部審查核可,亦可開始接受來自產業界之申請。由於新藥開發很須要瞭解國人腫瘤相關基因之表現,以協助選擇未來藥物標的或是進行篩選,所以此肝癌和肺癌的組織庫對生技製藥產業也大有助益。此人體生物資料庫的目標為提升肝癌和肺癌研究成果,成功開發新藥,達到提升癌症患者存活率,造福國人。期盼各方研究學者多加利用本學術資源,使之發揮最大效益。相關申請流程、收費標準、申請表格請參考本院人體生物資料庫網頁:http://biobank.nhri.org.tw。
《文/圖:人體生物資料庫辦公室》
本院環境暨職業安全衛生室(簡稱環安衛室)評估各項員工心理健康促進方案(詳表一)後,於2016年10月份起與社團法人新竹市生命線協會合作辦理「員工協助方案(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簡稱EAPs)」。「員工協助方案」是透過系統化的專業服務,由心理諮商師或專業顧問提供生涯協助、工作適應、人際關係、兩性情感、親子教養、身心壓力、家庭照顧、理財法律問題諮詢、員工工作或生活上有關的議題等。同仁只要撥打03-5260415或以電子郵件(eapc@eapcenter.org)寫信告知,將由專業心理師提供免費諮詢服務。〈更多內容〉
《文:環境暨職業安全衛生室林紋君助管理師;圖:社團法人新竹市生命線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