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喻秋華研究員》
本建言書是經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諮議委員會,納兒虐議題於論壇105年度研議計畫,由林口長庚醫院黃璟隆副院長擔任議題召集人,邀集學界及醫界、法界及警界與社工等各領域的專家,組成論壇「兒童虐待之現今困境與解決之道」專案委員會,以實證為基礎,串聯各界實務案例討論,彙整成政策建言書,並由衛生福利部轉知相關單位檢視加入意見後出版。兒虐防治亟須建立縱向與橫向二方面的聯防機制:縱向流程,包含兒虐風險評估、通報、轉介、治療與綿密追蹤網的建立;橫向流程,則為相關單位的溝通合作,包含了醫事、警察、法律、社工人員的警覺與專業訓練,再加上團隊共識,以及學校老師與社區群眾的主動通報與互助。書中包含七個章節:〈更多內容〉
《文/圖: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陳博士於2010年取得國立成功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環境與職業衛生博士,於2013年加入本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擔任專任助研究員。
陳博士研究領域為空氣污染物量測與暴露評估。近年來中部空氣品質持續受到政府與民眾關心,陳博士研究團隊於2013至2016年期間,在台灣彰化與雲林地區調查PM10及PM2.5 的質量濃度及化學組成,同時發展新穎移動式氣膠監測平台與污染源鑑定技術。研究發現,空氣品質不良事件日時,較容易進入肺泡區的細微粒(粒徑0.1 - 1μm)顆粒數增加了1.8倍,具致癌性之多環芳香烴化合物、重金屬鎳、砷與六價鉻濃度皆超過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值。且PM2.5濃度每增加10 μg/m3,當日年長者呼吸道疾病就診增加約百分之二, PM2.5對呼吸道之不良效應以冬天較為嚴重,冬季PM2.5主要來源與燃煤、鋼鐵製造工業和二次金屬冶煉有關,共占原生性PM2.5約百分之七十,陳博士研究成果描述了彰雲地區空氣污染物分布特徵,也提供了政府對當地污染源控制策略之建議。
近年陳博士研究團隊亦發展個人暴露與微環境PM2.5評估方法,試圖找出影響個人PM2.5暴露之重要因子與來源,希望能提供對民眾有效之個人防護與健康促進之建議。此外,研究團隊也針對全台灣地區空氣污染物濃度對易感族群之呼吸道、心血管疾病及氣喘就診與當日死亡率進行分析,發現現行空氣品質指標(AQI)對上述健康影響之解釋力有限。有鑑於此,研究團隊也與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共同研擬新式空氣品質健康指標(AQHI),開發反映國人實際健康狀況的預警系統,以確保國人健康。
陳博士於助研究員期間共發表28篇論文。
《文: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
為突顯本院在政策轉譯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各項研究議題與國家重要醫藥衛生政策間的緊密結合,本院與衛生福利部共同舉辦此成果發表會,今年度以近幾年備受各界關注的「感染症暨蚊媒病防疫」為主題,由本院發表「蚊媒病中心—中央與地方合作成果」、「蚊媒病中心—學術研究合作成果」、「健康一體化:致病性微生物研究」及「疫苗開發」等方面之研究成果,並邀請專家學者、政界人士與所有與會者進行對談,俾利各界更瞭解本院對醫藥衛生政策之貢獻,更有助於本院未來的研究規劃更能符合衛生福利部與社會各界之期待。
日期:2018年3月29日(星期四)8:30 – 16:30
地點: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301室(台北市徐州路2號)
議程及報名網址: https://goo.gl/fXV5Ln(2018年3月26日截止)
《文/圖:學術發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