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1所示,丙酮酸激酶M2受外在因子影響,會形成具高酵素活性的四聚體或低活性的二聚體,這些外在因子包括生理的代謝產物(FBP、SAICAR、Serine等)與一些小分子合成物,以及丙酮酸激酶M2的轉譯後修飾。當丙酮酸激酶M2形成二聚體後,會進入細胞核中調控基因的表現。圖2則顯示細胞外丙酮酸激酶M2的功能性角色;近年來,已有文獻報導B細胞與其它細胞會經由胞外泌體或直接將丙酮酸激酶M2分泌到細胞外,並且成為細胞間的訊息傳遞因子。證據顯示,這些細胞外的丙酮酸激酶M2會促使腫瘤生長及血管新生。先前的研究發現,癌細胞分泌的丙酮酸激酶M2可能經由自泌效應(autocrine)去活化細胞表面的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進而增加癌細胞的生長。〈更多內容〉
《文/圖:癌症研究所許銘娟博士後研究員、洪文俊研究員》
果主任首先說明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設立的宗旨為有效運轉及利用同步加速器光源設施,執行相關尖端基礎與應用研究,以提升我國科學研究之水準。該中心現有二座光源設施,分別為台灣光源與台灣光子源;台灣光子源是我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尖端核心設施,由國人自行設計及建造組裝,現在是全世界最新且最亮的光源之一。該中心科學研究組組長陳俊榮博士接續介紹該中心生醫相關設施及具體研究成果。
梁院長與果主任於會中簽署了「財團法人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與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協議書」,並在果主任帶領下實地參觀了台灣光子源關於生物醫學的部分實驗站,梁院長等一行對台灣光子源應用於生物技術、製藥產業及生醫影像印象深刻,除了期待未來雙方更密切的合作,也邀請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至本院舉辦講座或工作坊,歡迎本院研究人員多加利用該中心之設施,並促進雙方研究同仁更多的合作。
《文:總務室魏騰利主任/圖: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
梁院長先前於國立陽明大學擔任校長一職長達七年之久,對於學生極為關心,首場「與院長有約」座談會便邀請了院內研究生參加。一方面除了過去和學生有較多互動經驗,另一方面也因為感受到學生們在面對學校及院區兩者不同的環境差異之時,可能需要更多的關注。座談會當天除了梁院長夫婦,並邀請司徒副院長夫婦、吳秀英主任秘書及環境暨職業安全衛生室(簡稱環安衛室)江東容主任暨院長特助共同參與。共計有23名學生參加。〈更多內容〉
《文/圖:秘書室余淑禔》
Lectur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oxicology in Taiwan
主講人:林嬪嬪研究員
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
國家衛生研究院
簡介:鑒於分子生物學、生物技術與生物資訊學的進步,有助於研究人員更瞭解疾病的分子機制,而化學品的毒理安全性評估亦因此蒙利。二十一世紀初,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提出了一份「二十一世紀的毒性測試:願景與策略」的報告,為了提升預測化學物質對人類危害之準確性、減少實驗動物之使用及節省時間金錢,展望了毒理學將依賴之高通量體外測定與計算模型的未來。十年後,美國國家科學院出版了一份「利用二十一世紀科學改進風險相關評估」的報告,提出了許多技術以理解化學物質對生物分子、人類細胞、器官、以至於群體的反應,希望能改進化學物質的毒理評估方法,最終希望能用於改進美國聯邦機構基於風險的管理決策,今年二月美國公報也刊登推動這些新策略的未來規劃。相類似的還有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於2012年啟動了一項關於製定有害結局路徑(AOP)的計畫,建構從分子起始事件經過一連串關鍵事件引起危害反應的毒理學知識框架,以預測及評估化學品之安全性,此計畫成果已應用於歐盟化妝品及化學品的安全性測試;另外,歐洲化學品管理局也於前兩年開始推動新策略。歐美因應新策略之發展,已將許多資料庫、電腦模擬工具、方法評估資料公布於網站上,台灣毒理學家應與其他領域專家合作,驗證以新策略評估台灣關注的毒理學課題,或者協助產官界,讓台灣與歐美的未來毒理學評估方法接軌。
本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林嬪嬪副所長受邀於第33屆生物醫學聯合學術年會演講,鼓勵台灣毒理學家利用這些資訊精進研究,歡迎線上觀看。
時間:2018年3月24日(星期六)
地點:國防醫學院致德堂
演講語言:英語
演講時間:20分鐘
《文/影音資料整理:編輯中心陳筱蕾》